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赞美皮蒂

《赞美皮蒂》:一场荒诞与温情交织的生命赞歌

【摘要】

意大利导演保罗·索伦蒂诺的《赞美皮蒂》以魔幻现实主义笔触,讲述过气歌剧演唱家皮蒂·波丘流亡瑞士的荒诞之旅。影片通过华丽视觉美学与黑色幽默叙事,探讨艺术、衰老与救赎的主题。关键词“过气艺术家”“存在主义困境”“索伦蒂诺美学”贯穿全片,获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。皮蒂在酒精、回忆与偶遇中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,既是对当代文化偶像的讽刺,亦是对生命韧性的深情礼赞。

---

一、剧情脉络:流亡者的精神奥德赛

影片开场于罗马歌剧院,昔日的男高音巨星皮蒂(由索伦蒂诺御用演员托尼·塞尔维洛饰演)因失声被赶下舞台。这个充满羞辱的场景奠定了“过气艺术家”的核心矛盾——当才华消逝,艺术家的存在价值何在?导演用标志性的推拉镜头,将皮蒂空洞的眼神与观众席的嘘声并置,形成强烈戏剧张力。

流亡瑞士后,皮蒂的日常被威士忌、雪茄和旧唱片填满。索伦蒂诺在此段落的处理极具作者性:酒店长廊的对称构图暗示主人公的心理囚笼,而突然插入的1970年代演唱会闪回(关键词“记忆闪回”),则通过高饱和色调与16mm胶片质感,构建出虚实交织的叙事迷宫。当皮蒂遇见女导演布兰达(由戛纳影后阿尔芭·罗尔瓦赫尔饰演),两人关于“艺术是否值得牺牲人性”的辩论,将剧情推向哲学思辨的高度。

二、视觉诗学:巴洛克式的衰败美学

索伦蒂诺与摄影师卢卡·毕格兹再度合作,创造出一系列令人窒息的影像奇观。皮蒂在雪山别墅演唱《托斯卡》的段落,镜头从结冰的酒杯拉升至全景,暴风雪中嘶吼的咏叹调形成震撼隐喻。这种“索伦蒂诺美学”的典型手法,将肉体衰老与艺术永恒的矛盾视觉化。

服装设计同样暗藏玄机:皮蒂的丝绸睡袍始终皱褶不堪,与其精心打理的背头形成滑稽对比。这种细节设计强化了“存在主义困境”的主题——当外在体面与内在崩塌形成反差,喜剧表象下渗出悲剧内核。片中反复出现的火烈鸟意象(酒店壁画、梦境片段),则暗示主人公对优雅姿态的执念。

三、文化隐喻:后现代社会的艺术困境

影片通过戏中戏结构,插入伪纪录片《皮蒂的黄金时代》。当年轻导演质问“您是否后悔为艺术放弃家庭”时,皮蒂的沉默成为对当代功利主义的最强反诘。索伦蒂诺在此解构了艺术家神话:皮蒂既非殉道者也不是恶棍,只是一个被时代齿轮碾过的普通人。

第三幕的转折令人猝不及防:皮蒂在超市偶遇崇拜者,即兴演唱《今夜无人入睡》时突然猝死。这个充满存在主义色彩的结局,与其说是悲剧不如说是解脱。最后的长镜头中,镜头掠过皮蒂僵硬的嘴角,定格在货架上廉价的意大利面——对“文化商品化”的讽刺在此达到巅峰。

---

【总结】

《赞美皮蒂》用葡萄酒般醇厚的影像,浸泡着关于艺术与死亡的永恒命题。索伦蒂诺摒弃了《年轻气盛》的抒情,转而采用更辛辣的解剖刀式叙事。当皮蒂在雪地里赤身奔跑,当他在电梯里与年轻时的自己对视,这些超现实瞬间最终汇聚成对生命本身的盛大咏叹。影片提醒我们:真正的赞美诗,或许就藏在那些狼狈不堪却依然昂首的时刻。

【用户评论】

1. 豆瓣@冰拿铁:“索伦蒂诺把中年危机拍成了银河系史诗,托尼的表演值得再拿十个大卫奖。”

2. 猫眼@Kurt42:“看到皮蒂对着自动售货机唱咏叹调时,笑着笑着就哭了。”

3. 豆瓣@冬寂:“火烈鸟、雪山、威士忌,每个意象都在说:优雅地腐烂也是种尊严。”

4. 猫眼@Cinephilia:“比起《绝美之城》,这次更残忍也更温柔。”

5. 豆瓣@阿基尔:“当艺术抛弃你,你还能为什么而活?电影给了100种矛盾的答案。”

导演:
主演:
更新:
2025-08-22
备注:
已完结
豆瓣:赞美皮蒂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