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艾米利亚的孩子

艾米利亚的孩子

《艾米利亚的孩子》:一场跨越生死的母爱救赎

文章摘要

葡萄牙恐怖片《艾米利亚的孩子》(Os Filhos de Emília)以民间传说为基底,讲述了一位母亲为拯救患病儿子与恶魔交易,却陷入更黑暗诅咒的故事。影片将民俗恐怖与现代家庭伦理结合,通过阴郁的视听语言探讨母爱边界与人性代价。关键词“恶魔契约”“母性执念”“民俗恐怖”贯穿全片,导演雨果·佩德罗以缓慢燃烧的叙事节奏,构建出令人窒息的超自然惊悚氛围。影片入围2023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,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隐喻与心理恐怖手法,在国际影坛引发热议。

---

民俗传说与现代恐惧的交织

故事始于葡萄牙山区小镇,单身母亲玛尔塔发现儿子迪亚戈患上怪病,当地巫医暗示这是“被诅咒者的标记”。为拯救孩子,她遵循古老仪式进入森林,与自称艾米利亚的实体达成协议——以“另一个孩子”换取迪亚戈的健康。导演巧妙改编伊比利亚半岛民间传说中“艾米利亚”的食婴怪物形象,将其重塑为具有契约精神的超自然存在。当玛尔塔带回看似痊愈的儿子时,镜头中不断出现的畸形玩具与夜间哺乳画面,逐渐揭示契约的残酷真相。

母性执念的黑暗变形

影片核心冲突在于玛尔塔发现契约要求的“孩子”并非指代他人,而是她腹中新孕育的生命。这种俄耳甫斯式的伦理困境,通过女演员安娜·贝拉的表演层层递进:从初为人母的喜悦到发现真相后的歇斯底里,最终演变成用铁链禁锢自我的偏执。摄影师卡洛斯·洛佩斯采用1.33:1的窄画幅构图,将角色困在逼仄空间,象征母爱如何异化为吞噬理性的牢笼。宗教元素如圣母像与荆棘冠的反复出现,强化了牺牲与救赎的宗教隐喻。

视听语言中的文化密码

佩德罗导演延续了葡萄牙新电影的传统,用长镜头凝视日常中的异常:迪亚戈病床单上蔓延的污渍、深夜自动摇晃的摇篮,都在暗示超自然力量的渗透。音效设计尤为突出,将婴儿啼哭、骨骼摩擦声进行低频处理,形成生理性不适。第三幕揭晓艾米利亚实为代代相传的集体诅咒时,交叉剪辑现代产科病房与中世纪教堂壁画,揭示父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从未改变。这种将恐怖类型与社会批判结合的手法,让人联想到阿里·艾斯特的《遗传厄运》。

---

影评总结

《艾米利亚的孩子》超越了传统恐怖片的惊吓套路,在恶魔契约的框架下审视母职文化的暴力性。那些为拯救孩子而沾染鲜血的双手,最终成为新的诅咒源头。影片结尾定格在玛尔塔抱着非人非兽的婴孩走向深渊的长镜头,留给观众关于生育创伤与代际传递的思考。这种将民俗恐怖转化为心理惊悚的叙事策略,使得影片在2023年恐怖片浪潮中显得尤为独特。

用户评论精选

1. 豆瓣@灰烬之歌:“看完后整夜失眠,比怪物更可怕的是母爱里的占有欲” ★★★★

2. 猫眼@雾港水手:“葡萄牙版《罗斯玛丽的婴儿》,但更压抑更绝望” ★★★☆

3. 豆瓣@黑山羊之母:“巫术仪式那段的长镜头绝了,能闻到屏幕里的血腥味” ★★★★★

4. 猫眼@深海恐惧症:“不适合孕妇观看,产后抑郁会被无限放大” ★★

5. 豆瓣@圣蛛:“导演把生育恐惧拍成了克苏鲁神话” ★★★★

更新:
2025-08-18
备注:
正片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