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妈妈

《妈妈》:爱与记忆的温柔对抗

文章摘要

电影《妈妈》由杨荔钠执导,吴彦姝、奚美娟领衔主演,以阿尔茨海默病为叙事线索,讲述85岁母亲蒋玉芝照顾65岁罹患疾病的女儿冯济真的故事。影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探讨亲情羁绊、生命尊严与衰老困境,关键词“母爱”“记忆”“老年困境”贯穿始终。吴彦姝凭借此片获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,影片以克制的情感表达引发观众对老龄化社会的思考,豆瓣评分8.3分,被誉为“中国版《依然爱丽丝》”。

---

剧情与主题:当记忆成为奢侈品

1. 故事脉络:从平静到崩塌

冯济真(奚美娟饰)是一名退休大学教授,严谨自律的她独自照顾年迈母亲蒋玉芝(吴彦姝饰)。一次意外摔倒后,济真被确诊阿尔茨海默病,母女角色被迫反转。母亲从被照顾者变为守护者,用笨拙却坚韧的方式对抗女儿逐渐消逝的记忆。影片通过“发病—恶化—照护”三阶段,呈现疾病对家庭关系的重塑。

2. 细节中的情感张力

导演用大量生活细节刻画爱的双向流动:母亲为女儿梳头时发现她偷偷藏起的诊断书,女儿病情恶化后仍下意识为母亲整理衣领。厨房里打翻的酱油、反复擦拭的钢琴、写满备忘的便利贴,成为记忆褪色中的情感锚点。

3. 社会议题的延伸

影片超越个体叙事,折射中国4200万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的困境。济真在病情初期试图隐瞒,映射老年群体对“成为负担”的恐惧;社区义工周夏(文淇饰)的介入,则暗示代际互助的可能性。

---

表演与视听:温柔的力量

吴彦姝以92岁高龄贡献教科书级表演:她佝偻着身体翻越养老院围栏时,颤抖的双手与倔强的眼神让观众瞬间泪目。奚美娟则用眼神变化诠释疾病进程,从初期的焦虑到后期的懵懂,层次分明。

摄影指导余静萍采用浅焦镜头突出人物孤立感,冷色调的家与暖光笼罩的教堂形成强烈对比。钢琴版《圣母颂》的反复出现,暗喻母爱如宗教般的救赎性。

---

结尾

《妈妈》不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,而是关于如何有尊严地活着。当济真问出“你真的是我妈妈吗”,蒋玉芝的回答“你不记得我,但我永远认识你”成为全片最催泪的注脚。在记忆的迷宫中,唯有爱能充当永恒的路标。这部影片提醒我们:对抗遗忘的战争里,亲情是最温柔的武器。

---

用户评论

1. 豆瓣用户@青苔:“吴彦姝的表演让我想起自己的外婆,中国电影终于肯认真拍老年人了。”

2. 猫眼用户@星河:“后劲太大,看完给妈妈打了两个小时电话。”

3. 豆瓣用户@雾港:“不是煽情片,但每个细节都像针扎在心上。”

4. 猫眼用户@林深见鹿:“国产片里罕见的老年女性视角,值得二刷。”

5. 豆瓣用户@空山:“最后母女在海边跳舞那段,是我今年看过最美的镜头。”

更新:
2025-08-18
备注:
正片
豆瓣:妈妈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