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大湾仔的夜 第二季》:烟火气里的湾区温情盛宴
摘要
《大湾仔的夜 第二季》延续了第一季的治愈基调,以陈小春、张智霖、谢天华、林晓峰、梁汉文五位“大湾区哥哥”为主角,将镜头对准街头巷尾的市井烟火。节目通过经营流动餐车、探访市集、挑战方言任务等环节,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风貌与美食文化。本季升级的互动模式——如“盲盒顾客”“非遗美食复刻”等设计,既强化了娱乐性,又深化了文化传承主题。豆瓣开分8.5的成绩印证了观众对“真实感”与“人情味”的双重认可,堪称一档“用美食拆解地域隔阂”的慢综艺标杆。
---
市井烟火中的湾区故事
第二季将舞台从固定餐厅扩展到流动餐车,五位哥哥驾驶餐车穿梭于广州、佛山、珠海等城市,以“边走边做”的模式解锁地方特色。首期节目中,陈小春的港式奶茶与梁汉文的顺德双皮奶碰撞出“甜咸之争”,而张智霖现学现卖的潮汕蚝烙更引发食客集体怀旧。节目弱化了竞技感,转而聚焦“美食社交”——通过随机邀请路人拼桌、方言点菜等环节,自然带出湾区居民的生活百态。
文化传承的轻量化表达
本季新增“非遗挑战赛”单元,如还原广彩瓷器上的传统纹样、用粤语童谣猜菜名等任务,巧妙植入文化元素。第三期节目中,哥哥们向佛山狮头扎作传承人拜师学艺,谢天华扎出的“歪嘴狮头”竟被博物馆戏称“有后现代风格”。这些设计消解了说教感,用笑料包裹文化内核,弹幕中“没想到学历史还能笑出腹肌”的评论成为典型反馈。
人际关系的情感增量
相比第一季的默契磨合,第二季更突出“熟人局”的松弛感。林晓峰与儿子联袂制作菠萝包、张智霖夫妇意外“客串”送餐员等片段,让观众看到明星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截面。节目组刻意保留的“翻车现场”——如集体忘词粤剧选段、烧焦的煲仔饭,反而强化了真实质感。豆瓣网友“阿茶”评价:“看他们手忙脚乱却互相兜底的样子,像极了我和闺蜜的日常。”
---
总结
《大湾仔的夜 第二季》用美食作为叙事锚点,成功构建了一个“看得见温度”的大湾区图鉴。节目通过市井化场景、非遗年轻化解读、熟人社交三重维度,实现了娱乐价值与文化深度的平衡。当陈小春用塑料普通话喊出“食饭大过天”时,屏幕内外的人们早已在烟火气中达成共鸣——这或许正是慢综艺的最高境界:用轻松的方式,讲严肃的团圆。
用户评论
1. 豆瓣@摩托骑士:“五个人凑不出一句标准普通话,但能凑出一桌满汉全席!”
2. 猫眼@柠檬苏打:“节目组太会选地方了,每集看完都想立刻打高铁去广东觅食。”
3. 豆瓣@港乐不死:“非遗环节设计得举重若轻,终于有综艺不把传统文化当PPT讲了。”
4. 猫眼@云吞面:“建议改名《大湾区语言障碍互助小组》,笑到打鸣。”
5. 豆瓣@食神预备役:“看完饿得能吃下一头牛,但心里暖得能化开一座冰山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