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蒙克

《蒙克》:一部探索天才与疯狂的灵魂肖像

摘要

挪威剧集《蒙克》(Munch)以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·蒙克为原型,通过非线性叙事和视觉隐喻,深入剖析这位艺术巨匠的精神世界与创作历程。剧集聚焦蒙克与家族遗传精神疾病的抗争、与时代思潮的碰撞,以及《呐喊》等代表作背后的情感内核,将“孤独”“焦虑”“艺术救赎”等关键词贯穿始终。导演以大胆的色调和镜头语言复刻蒙克画风,观众不仅能窥见19世纪欧洲艺术圈的生态,更能感受一个用画笔对抗虚无的灵魂。该剧凭借其心理学深度与美学创新,成为艺术传记题材的突破性作品。

---

一、撕裂的画布:蒙克的痛苦与觉醒

剧集开篇即以蒙克中年时期的疗养院生活倒叙,穿插其童年目睹母亲与姐姐死于肺结核的创伤记忆。这些片段以高对比度的红黑色调呈现,仿佛蒙克1892年画作《病室中的死亡》的动态复现。导演刻意模糊现实与幻觉的边界——当蒙克在柏林街头踉跄行走时,天空扭曲成《呐喊》中的漩涡,揭示他如何将内心恐慌转化为艺术语言。

二、奥斯陆与柏林:两个城市的艺术角力

1885年蒙克离开保守的奥斯陆艺术圈,在柏林接触象征主义与早期表现主义。剧集用大量篇幅还原他与剧作家斯特林堡的复杂友谊:二人在酒馆彻夜争论“存在主义”的场景,直接启发蒙克创作《生命之舞》系列。而柏林展览引发的“蒙克事件”(1892年其画作因“伤风败俗”被撤展),则通过快速剪辑的报纸头条与贵族唾骂声,强化社会对前卫艺术的压制。

三、血色颜料:家族诅咒与创作驱动力

遗传性精神疾病如同幽灵缠绕蒙克家族。剧中妹妹劳拉反复出现的“蓝色房间”幻觉,与蒙克笔下《忧郁》系列形成互文。值得注意的是,剧集并未将疯狂简单浪漫化——当蒙克用指甲抓挠画布直至流血时,特写镜头残酷记录下艺术家的自我消耗。这种“痛苦即灵感”的悖论,在1908年他接受电击治疗时达到高潮:电流穿过身体的画面与《太阳》壁画的光晕重叠,暗示治疗同时摧毁与重塑了他的艺术人格。

---

总结

《蒙克》的价值在于解构了“疯癫天才”的刻板印象,将画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与生理困境中审视。那些被后世符号化的画作,在剧中重新获得血肉温度——奥斯陆峡湾的寒风、柏林的煤油灯气味、疗养院的消毒水,共同构成蒙克感知世界的棱镜。当最后一集老年蒙克在《自画像与钟表之间》前沉默时,观众终于理解:他的每一笔扭曲线条,都是对时间流逝的绝望测量。

用户评论

1. 豆瓣@冰岛极光:“镜头会呼吸!每一帧都像活的蒙克画作,连配角的脸都有表现主义笔触。”

2. 猫眼@艺术罐头:“对《呐喊》起源的诠释惊艳——原来那声尖叫来自妹妹发病时的耳鸣。”

3. 豆瓣@雪夜闭门:“斯特林堡和蒙克互相折磨的友谊线,比任何爱情戏都深刻。”

4. 猫眼@颜料中毒:“第三集教堂那段蒙太奇,直接把我看哭了,信仰与艺术的撕扯太痛了。”

5. 豆瓣@存在主义咖啡:“难得不美化精神疾病的传记片,电击治疗那段生理不适却必要。”

更新:
2025-08-18
备注:
正片
豆瓣:蒙克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