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罪犯们

《罪犯们》:一场黑色幽默的人性围猎

文章摘要

阿根廷导演罗德里戈·莫雷诺耗时七年打磨的《罪犯们》,以荒诞的银行抢劫案为切口,构建了一部充满哲学思辨的黑色寓言。影片通过银行职员莫兰茨意外卷入犯罪后的人生变轨,探讨了秩序与混乱的辩证关系。导演用长达189分钟的叙事,将犯罪片类型解构为存在主义实验场,手持摄影与冷色调营造出疏离感,而突如其来的暴力场景又形成强烈戏剧张力。这部获得洛迦诺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的作品,既是对资本主义体系的尖锐讽刺,也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隐喻式表达。

犯罪外壳下的存在主义寓言

影片开场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某银行的日常景象,西装革履的莫兰茨重复着核对账目的机械工作。这个看似普通的周四上午,被三名笨拙劫匪的闯入彻底颠覆。导演刻意消解传统抢劫片的紧张感——劫匪忘记带面罩、争论分赃比例、甚至允许人质点外卖。这种荒诞处理让犯罪现场变成了社会显微镜,每个角色都在非常态下暴露出本性:银行经理坚持要劫匪开具收据,女职员偷偷多拿赎金,而主角莫兰茨却在混乱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。

身份倒错的蝴蝶效应

当莫兰茨偶然携带赃款逃离现场,影片进入更深刻的叙事层次。这个谨小慎微的会计员在逃亡途中逐渐释放被压抑的自我,用赃款入住豪华酒店时的蒙太奇,展现物质消费带来的短暂快感。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真劫匪们的落魄处境,他们像卡夫卡笔下的角色般在官僚系统中迷失。导演通过两组人物的命运交错,质疑了合法与非法、正直与堕落的传统界定标准,所有角色都在道德灰色地带进行着西西弗斯式的挣扎。

空间叙事中的社会批判

影片中段长达40分钟的公路戏构成精妙隐喻。莫兰茨驾驶租来的汽车漫无目的前行,镜头扫过阿根廷广袤的潘帕斯草原,空旷风景与主人公的内心迷茫形成互文。加油站、汽车旅馆等临时空间成为人性试验场,每个短暂相遇都揭示着社会的某个剖面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超市打工女孩的支线,她与莫兰茨若即若离的关系,展现了底层民众对系统性剥削的无意识共谋。

暴力的诗意与虚无

结局前的枪战戏打破了影片的沉闷节奏,导演用近乎舞蹈化的镜头语言呈现暴力场景。飞溅的钞票与鲜血混合,子弹击碎玻璃的慢镜头配上探戈音乐,这种美学化处理让犯罪升华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终极讽刺。当莫兰茨最终站在分岔路口,镜头缓缓拉远成上帝视角,留给观众关于自由意志与命运的无尽思索。

结尾总结

《罪犯们》超越类型片的框架,用看似松散实则缜密的叙事织体,完成了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诊断。莫兰茨的逃亡之旅犹如当代版的《奥德赛》,每个遭遇都是对消费主义、官僚体制和人性异化的叩问。导演将幽默与残酷、纪实与超现实熔于一炉,那些突然插入的监控镜头和打破第四面墙的凝视,不断提醒着观众:在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里,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体制的共犯。这部充满文学质感的电影,最终留下的不是答案,而是关于存在本质的锋利诘问。

用户评论

1. 豆瓣用户"冰拿铁":看完像被闷棍打中后脑勺,三个小时里不断在"这也行?"和"原来如此"之间切换,阿根廷人拍荒诞真是一绝。

2. 猫眼网友"影武者":建议改名《论如何用抢劫案讲透资本主义》,那些长镜头看得人头皮发麻,但回过神来全是隐喻。

3. 豆瓣评分员"蓝调":年度最佳观影体验!莫兰茨酒店狂欢那场戏,把现代人的物欲癫狂拍得淋漓尽致。

4. 猫眼观众"迷影记":导演肯定读过加缪,每个角色都在进行着存在主义式的选择,连劫匪都有哲学家的气质。

5. 豆瓣资深影迷"西语电影bot":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犯罪片里的完美呈现,那些突然的诗意瞬间让人想起博尔赫斯。

更新:
2025-08-18
备注:
正片
豆瓣:罪犯们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