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巴阿里亚》:西西里小镇的史诗画卷与平民史诗
摘要
意大利导演朱塞佩·托纳多雷的《巴阿里亚》(2009)以西西里小镇巴盖里亚为舞台,通过平民佩皮诺的成长史,编织了一幅横跨半个世纪的意大利社会变迁图景。影片以魔幻现实主义笔触融合历史洪流,将法西斯统治、二战创伤、共产主义浪潮等重大事件融入市井生活,关键词“平民史诗”“时代缩影”“托纳多雷美学”贯穿始终。托纳多雷用标志性的诗意镜头与黑色幽默,让这部荣获威尼斯电影节开幕片荣誉的作品,成为一部兼具个人记忆与集体共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致敬之作。
---
一、小镇镜像:个人命运与历史的交响
影片标题“巴阿里亚”是西西里方言对巴盖里亚的昵称,暗示故事根植于乡土情怀。主人公佩皮诺从1920年代的顽童到1970年代的成熟政治家,其人生轨迹与意大利近代史紧密交织:童年目睹法西斯暴行、青年参与反法西斯斗争、中年陷入政治理想与家庭责任的矛盾。托纳多雷刻意淡化宏大叙事,转而用琐碎的生活片段折射时代——街头商贩的吆喝声中传来墨索里尼的广播演讲,教堂婚礼与共产党集会交替上演,这种“平民史诗”的叙事策略让历史有了温度。
二、托纳多雷的美学密码
导演延续了《天堂电影院》《海上钢琴师》的怀旧基因,采用三段式结构串联佩皮诺的少年、青年与中年。标志性的长镜头运用尤为惊艳:开场12分钟的市集跟拍,将小镇的烟火气与政治暗流浓缩在面包香气与标语横幅之间。超现实场景则赋予历史沉重感——法西斯分子化作带翅膀的恶魔掠过广场,佩皮诺的亡父在幻境中与他讨论阶级斗争。这种“魔幻现实主义”手法,使关键词“托纳多雷美学”不再局限于唯美,更添荒诞与深刻。
三、历史洪流中的西西里底色
影片对意大利社会矛盾的刻画极具锋芒。佩皮诺加入共产党的选择,折射二战后左翼思潮与保守势力的拉锯;妻子曼娜对“政治影响生计”的抱怨,揭露理想主义与现实贫困的冲突。托纳多雷未回避西西里的阴暗面:黑手党阴影、性别歧视、宗教束缚均在细节中浮现。但暖色调摄影与恩尼奥·莫里康内的配乐,始终为这片土地保留着诗意,恰如佩皮诺的独白:“巴阿里亚的尘土里有橄榄油的味道,那是苦难也无法冲淡的乡愁。”
---
总结
《巴阿里亚》以一个小镇为棱镜,折射出意大利从法西斯时代到经济奇迹的阵痛与荣光。托纳多雷用近乎人类学的观察视角,将政治寓言嵌入柴米油盐,让“时代缩影”的价值超越地理边界。当老年佩皮诺与童年的自己跨时空相遇,个体记忆终与民族历史达成和解——这种充满哲思的叙事闭环,正是影片超越一般历史题材的深刻之处。
用户评论
1. 豆瓣用户“海边的托纳多雷”:“三小时看完仿佛过完一生,每个意大利人都能在佩皮诺身上找到祖父的影子。”
2. 猫眼电影“西西里柠檬”:“莫里康里的手风琴配乐一起,眼泪就止不住,这才是真正的意大利。”
3. 豆瓣用户“Cinecittà”:“政治戏稍显说教,但那个长镜头市集足以载入影史。”
4. 猫眼电影“新现实主义之魂”:“比起《天堂电影院》,这部更粗粝也更勇敢,黑手党那段看得人脊背发凉。”
5. 豆瓣用户“巴勒莫的夜”:“托纳多雷拍的不是电影,是流动的西西里民俗博物馆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