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最爱》:当绝症与爱情相遇的生死悲歌
摘要
电影《最爱》(2011)由顾长卫执导,章子怡、郭富城领衔主演,以中国上世纪90年代艾滋病村为背景,讲述了一对患病男女在生命倒计时中迸发的炽热爱恋。影片通过赵得意(郭富城饰)和商琴琴(章子怡饰)的禁忌之恋,揭露了农村卖血感染艾滋病的时代悲剧,同时以极致浪漫的笔触刻画了绝境中的生命尊严。关键词“艾滋病题材”“禁忌爱情”“人性救赎”贯穿全片,导演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展现边缘群体的挣扎,获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,豆瓣评分7.4分,被誉為“中国版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”。
---
一、血色年代下的死亡倒计时
故事始于河南某村庄的“热病”(艾滋病)恐慌。因非法卖血感染病毒的赵得意,被家人隔离在废弃小学,与同样患病的商琴琴相遇。两个被社会抛弃的灵魂,在相互取暖中突破道德枷锁——琴琴为买洗发水嫁给患病丈夫,得意则因疾病遭妻子冷落。导演用红绸缎、结婚证等意象,将死亡阴影下的情欲拍出仪式感:两人偷情时悬挂的红绸,既是欲望的隐喻,也是生命最后的绽放。
二、章子怡与郭富城的颠覆性演出
章子怡饰演的商琴琴颠覆了其以往形象,从《卧虎藏龙》的侠女蜕变为粗粝的农村妇女。一场她穿着红衣在雪地奔跑的戏,用癫狂姿态诠释对生的渴望;郭富城则完全抹去港星痕迹,河南方言与佝偻体态令人信服。配角阵容同样耀眼:濮存昕饰演的黑心血头、蒋雯丽扮演的粮房婶,共同构成一幅人性浮世绘。
三、被低估的社会寓言
影片改编自阎连科小说《丁庄梦》,真实事件赋予其沉重底色。导演刻意淡化政治批判,转而聚焦个体命运:村民为电视机卖血、用“冥婚”冲喜等荒诞情节,折射出物质匮乏时代的精神困境。片中“热病”既是生理疾病,更是对冷漠社会的病理切片——当琴琴高烧时,围观村民的第一反应是捂住口鼻后退。
四、争议与救赎的双重奏
影片上映时因题材敏感遭遇删减,原版125分钟公映版仅剩101分钟。删节削弱了群像刻画,但主线爱情更显浓烈。结尾两人殉情的设计引发两极评价:有人认为浪漫化处理消解了现实力度,亦有观众认为“用死亡对抗遗忘”正是悲剧内核。顾长卫在访谈中坦言:“红色在电影里代表血、生命和危险,也是他们唯一能抓住的东西。”
---
总结
《最爱》的珍贵在于将艾滋病人的情感需求置于聚光灯下。当赵得意背着琴琴在乡间小径狂奔,当结婚证成为他们对抗世界的唯一武器,影片完成了对边缘群体最温柔的平视。不同于同类题材的苦大仇深,钢琴配乐与油画般的摄影赋予死亡诗意。这场注定熄灭的爱情烈火,最终以燃烧的姿态照亮了人性幽微。
用户评论
1. 豆瓣用户“晚不安”:“章子怡的表演让我忘记她是谁,红棉袄和雪花构成年度最痛画面。”
2. 猫眼用户“影迷小K”:“郭富城贡献职业生涯最佳表演,中国农村版《巴黎野玫瑰》。”
3. 豆瓣用户“内陆飞鱼”:“删减版可惜了,但结婚登记那段戏足以载入华语电影史。”
4. 猫眼用户“青石”:“看完不敢用‘艾滋病’开玩笑的电影,后劲太大。”
5. 豆瓣用户“芦哲峰”:“用最艳的色彩拍最深的绝望,顾长卫的镜头会呼吸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