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做工的人》:底层劳动者的笑泪人生图鉴
【摘要】
台剧《做工的人》以黑色幽默手法聚焦工地劳工群体,改编自作家林立青的同名散文集。故事围绕铁工阿祈、板模工昌仔和挖掘机司机阿全展开,通过他们荒诞的发财梦与残酷现实的对撞,撕开台湾底层社会的生存真相。剧中既有彩票诈骗、鳄鱼养殖等令人捧腹的闹剧,也有职业伤害、阶级歧视等沉重议题,豆瓣评分9.0的高分印证了其"用喜剧包装悲剧"的叙事功力。关键词:劳工题材、黑色幽默、社会写实、台剧精品、阶级困境。
工地里的荒诞现实主义
导演郑芬芬用6集迷你剧的体量,在槟榔摊、工地宿舍和急诊室等场景中,构建出一个鲜少被影视关注的劳工宇宙。阿祈带领工友们投资神像、走私鳄鱼的桥段充满魔幻色彩,当这群满身水泥味的男人对着鳄鱼喊"发财哥"时,笑料背后是对脱贫渴望的尖锐呈现。剧中反复出现的"明天会更好"标语,与工人被拖欠工资、工伤无保障的处境形成辛辣反讽。
钢筋水泥中的人性微光
李铭顺饰演的阿祈是典型的"失败梦想家",他给儿子买球鞋要分期付款,却坚持请流浪老人吃便当。这种矛盾性在昌仔(游安顺饰)身上更显撕裂——白天在工地卑躬屈膝,晚上却对妻儿暴力相向。剧集通过槟榔西施(柯叔元饰)的旁观者视角,展现劳工群体既是被剥削者又是父权施暴者的复杂面相。当阿全(薛仕凌饰)从挖掘机摔落瘫痪时,镜头冷静记录着包商推诿、保险拒赔的连锁反应。
类型混搭的叙事实验
不同于传统劳工题材的苦情基调,本剧将台语综艺秀的夸张表演融入写实框架。第二集众人围捕逃跑鳄鱼的长镜头,既有动作片的紧张感又带着荒诞剧的滑稽。这种风格在阿祈中风后的超现实段落达到巅峰:当他幻想自己登上豪华游轮时,病房窗外其实是工地塔吊的刺眼灯光。制作团队特意搭建1:1工地场景,钢板碰撞声与电子乐混搭的配乐,强化了魔幻现实的视听语言。
未被看见的台湾切片
剧中隐藏着精妙的社会观察:工人们用"做功德"自我安慰,却不知庙宇建造款被中间商抽成;大学生来工地体验生活,镜头捕捉到劳工们下意识藏起脏手套的细节。这些瞬间解构了"勤劳致富"的台湾梦神话。特别出演的苗可丽贡献了全剧最催泪段落——当她捧着丈夫骨灰坛穿越工地时,背景是正在封顶的豪宅楼盘。
【总结】
《做工的人》像一把钝刀剖开现代社会的阶级固化伤疤,那些沾着水泥味的笑料最终都沉淀为生命的重量。当片尾曲《浪子回头》响起时,观众才惊觉这些"可笑"的发财执念,不过是困在系统里的蝼蚁最后的挣扎。这部剧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底层发声,更让我们看见自己与"做工的人"共享着相似的生存焦虑。
【用户评论】
1. 豆瓣用户@螺丝起子:"笑着笑着就哭了,阿祈买乐透时的眼神和我爸一模一样" ★★★★★
2. 猫眼用户@工地小吴:"剧组绝对蹲过工地,连安全帽晒褪色的细节都还原" ★★★★☆
3. 豆瓣用户@雨季不再来:"台语粗口里藏着最温柔的哲学,今年华语剧最佳" ★★★★★
4. 猫眼用户@阿飞:"被神像诈骗那段荒诞到心酸,我们何尝不是赌徒" ★★★★
5. 豆瓣用户@灰鸽子:"苗可丽端骨灰坛那场戏,直接封神" ★★★★★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