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登录
毛泽东(下部)

《毛泽东(下部):伟人暮年的历史回眸与时代沉思

摘要

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收官之作,《毛泽东(下部)》聚焦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主席逝世的关键岁月,通过恢弘史诗叙事与细腻人性刻画,立体呈现一代领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。影片以「三线建设」「中苏论战」「文革风云」三大历史事件为骨架,既展现毛泽东「敢教日月换新天」的豪迈气概,也不回避其晚年决策的复杂争议。唐国强教科书级的表演、考究的时代场景还原、辩证的历史视角,共同构成这部「红色传记片」的三大看点,为观众打开理解中国现代史的思想窗口。

历史镜像中的伟人侧写

影片开篇即以1956年「论十大关系」讲话为切入点,彩色胶片还原中南海颐年堂的经典场景。毛泽东面对各省部级干部,手指间夹着香烟纵论轻重工业布局,这个长达8分钟的长镜头完美复刻历史影像资料,唐国强通过微颤的湘潭口音和习惯性捻烟动作,将主席「调查研究」的执政风格具象化。相较于上部「农村包围城市」的革命叙事,下部更侧重展现在冷战格局下,这位诗人政治家如何应对「建设一个新世界」的终极命题。

钢铁与鲜花交织的岁月

「三线建设」章节采用双线叙事: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拍板「深挖洞」战略的同时,平行穿插重庆兵工厂女工王桂花的支边故事。导演高希希特意选用IMAX摄影机拍摄成昆铁路隧道爆破戏,飞溅的碎石与飘扬的红旗形成震撼视觉隐喻。这段工业史诗中,主席那句「没有原子弹,人家就说你不算数」的台词,配合 archival footage 里真实的蘑菇云升腾画面,揭示特殊年代「生存与发展」的辩证法。

黄昏独步的思想者

影片最大胆的突破在于对「文革」时期的艺术化处理。游泳池书房里,老年毛泽东用毛笔反复书写「实事求是」又揉碎纸团的场景,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剧烈撕扯。当镜头掠过堆满古籍的床头、注射胰岛素的医疗盘、监听世界新闻的收音机,一个孤独的末世哲人形象跃然银幕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「乒乓外交」桥段,主席接见美国队员时那句「小小银球转动地球」,与其卧榻上收听基辛格访华简报的镜头形成命运闭环。

争议与回响

剧组邀请中央文献研究室专家全程把关,对「九一三事件」等敏感历史采用文献纪录片式的白描手法。林彪乘坐的三叉戟飞机残骸镜头,与毛泽东默诵《枯树赋》的画外音并置,引发对「接班人」问题的深沉叩问。结尾处理极具象征意味:1976年追悼大会的黑白影像渐变为现代长沙橘子洲头的无人机航拍,青年毛泽东雕像的目光穿越时空,与片头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」的湘江吟诵形成史诗呼应。

影史坐标中的特殊样本

这部耗时五年制作的传记巨制,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。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片的单向歌颂,影片通过「书房夜话」「庐山独行」等虚构场景,展现伟人精神世界的幽微之处。当国际歌旋律在主席遗体告别仪式上响起时,镜头扫过不同年龄民众的泪眼,这个长达2分钟的蒙太奇,恰是对「历史由人民书写」的深刻注脚。

用户评论精选

1. 豆瓣用户@思想者:唐国强演活了主席晚年的疲惫与执着,特别是读《共产党宣言》德文原版那段,眼神里的光让人心颤

2. 猫眼观众:三线建设那段看得热血沸腾,我爷爷就是当年从上海去贵州的工程师,回家要给他买蓝光碟

3. 豆瓣用户@历史迷:对文革的呈现比想象中大胆,游泳池边那个长镜头绝对是华语电影史经典

4. 猫眼评分9.2:没想到主旋律能拍得这么有哲学味,最后无人机航拍现代中国直接看哭了

5. 豆瓣用户@江左梅郎:争议肯定会有,但能把这个复杂历史人物拍出人性温度,已经是中国影视的进步

导演:
更新:
2025-08-22
集数:
第49集完结

选集播放

选择播放源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